往届回顾
“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2014)” 会议日程
2014年11月7-9日
中国.南京
重要学术报告(持续更新中)
主题报告1
报告人:Johann Peter Murmann
题目Title:What constitutes a compelling case study?
摘要Abstract:
The speech will present examples of compelling case studies and it will discuss why they are good case studies. One of the key features of influential case studies is that they contribute to building better theories. Often this is done by selecting a case that seems puzzl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e or more existing theories. Among the examples to be discussed are:
1. Danneels, E. (2011).“Trying to become a different type of company: dynamic capability at Smith Corona.”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32(1): 1-31.
2.Siggelkow, N. (2002). “Evolution toward Fi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7(1): 125-159
3. Miller, R., M. Hobday, T.Leroux-Demers and X. Olleros (1995). “Innovation in Complex System Industries: the Case of Flight Simulation.”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4(2): 363-400.
4. Murmann, J. P. (2013). “The Coevolution of Industries and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ir Environments.” Organization Science 24(1): 58-78.
报告人简介Biography:
Johann Peter Murmann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anagement at the AGSM - UNSW Australia Business School. He was Visiti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anagement at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during the academic years 2011/12 and 2012/13. Before joining the AGSM - UNSW Australia Business School in January 2006, he was on the faculty of Northwestern University’s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from 1997 to 2005. He has lectured widely on the comparative case study method, giving tutorials at Academy of Management meetings, the Wharton School, Alto University, the University of Lille, and other institutions. He is a senior editor of the journal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One key focus in his research has b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nthetic dye industry from 1850 to current times. His book ‘Knowledg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Coevolution of Firms, Technology and National Institutions’ received the 2004 Joseph Schumpeter Prize and 2004 Stanley Reiter Best Paper Award at the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The book exemplifies the comparative case method. Professor Murmann received a BA in Philosophy with honor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and a Masters and PhD degree with distinction in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1998)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More details about Professor Murmann can be found at http://professor-murmann.net.
主题报告2
报告人:黄光国
题目Title:建构“含摄儒家文化的理论”: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
摘要Abstract:
日前盛行于国内外学术界的社会科学理论,大多是西方文化的产品,建立在西方个人主义的预设之上。在中国崛起势不可挡的今日,中、外学术界在期待:有人能够建构“含摄儒家文化的社会科学理论“,一方面帮助世人了解中国社会的运作,一方面帮助中国解决自己的社会问题。
美国管理学者D.Whetten曾经提出一个概念架构,用以评估”不同文化脉络中的理论贡献”。在此次主题演讲中,我将引用该架构,说明我所建构的”自我的曼陀罗模型”和”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型具有普遍性,可以用在任何一种文化之中。用这两个普世性的理论模型作为基础,用诠释学的方法,分析儒家思想的内在结构,则可以建构出一系列”含摄儒家文化的社会科学理论”,既能反映人类共有的普遍心智,又能说明儒家文化中人们特有的心态。
这样的理论既能够用来作为量化研究的指引,也能够用以解释质性研究的发现。
报告人简介Biography:
黄光国,台北市人,出生于1945年11月6日。美国夏威夷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致力于结合东、西文化,以科学哲学作为基础,发展本土社会心理学。著有《知识与行动:中华文化传统的社会心理诠释》、《民粹亡台论》、《教改错在哪裡?》、《社会科学的理路》、《一中两宪:两岸和平的起点》、《儒家关係主义:哲学反思、理论建构与实徵研究》、《反求诸己:现代社会中的修养》,以及中英文学术论文一百余篇。曾任亚洲心理学会会长,目前为海峡交流基金会顾问、台湾大学终身特聘教授,台大讲座、杰出人才讲座教授,亚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学会会长。
主题报告3
报告人:杨涛
题目Title:酷漫居电商的发展与转型
摘要Abstract:
- 可否将创意文化与传统产业结合,做强做大?
- 产业文化化如何发展?
- 如何利用国内优势制造资源,打造出“耐克”类型的创意型企业?
- 在商业模型上如何将现有的动漫资源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相结合,实现创新?
报告人简介Biography:
现任酷漫居董事长兼CEO,曾任广东香江集团高管,1997年自主创业成立办公家具公司,2008年转型成立酷漫居动漫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国内动漫家居产业的首创者,2010年10月,领导酷漫居获得鼎鑫6000万风险投资,开启广州酷漫居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动漫+资本+电子商务+线下渠道”的全新商业模式。酷漫居连续三年互联网儿童家具销售冠军,2013年酷漫居获得天图资本1个亿风险投资。
广州酷漫居动漫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酷漫居)正式成立于2008年12月。公司致力于中国动漫衍生家居产品的原创设计与零售通路的设计与建设,是国内动漫家居产业的首创者,为中国青少年儿童提供健康、时尚、快乐的动漫家居生活方式。将致力于打造国内首家青少年儿童动漫家居电子商务平台(酷漫居儿童家居网www.comagic.cn),开发细分市场的巨大蓝海, 结合线上线下的优势资源并发挥其结合优势,实现线上产品展示销售购物,线下体验服务,同时围绕消费者需求,实现C2B个性化定制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酷漫居利用所拥有的授权品牌、创意设计和网络应用技术等优势,整合改造提升传统企业,建立品牌地面体验店+网络商城的店网一体化O2O渠道模式,以“酷漫居儿童家居网”为平台打造成为儿童动漫产业渠道门户和动漫衍生产品的资源整合平台。
案例研究工作坊1
题目:Longitudinal Case Studies: How to design, analyze, and publish them
报告人:Johann Peter Murmann
摘要Abstract:
In this tutorial Johann Peter Murmann will use his work on the early synthetic dye industry (Murmann, 2003, 2013) and his recent work on the Chinese dye industry with Hong Jiang (Jiang and Murmann, 2012) to give participant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how to design, analyze and publish longitudinal case studies.
案例研究工作坊2
题目:以“多重哲学典范”克服心理学本土化的五大难题
报告人:黄光国
摘要Abstract:
台湾地区的本土心理学经历了三十年余年的发展,已经清楚认识到:在全球化时代,发展本土心理学的目的,是要依照文化心理学“一种心智,多种心态”的原则(Shweder et al., 1998),建构既能反映人类共同心智(universal mind),又能说明特定文化中人们心态(mentalities in particular cultures)的“含摄文化的理论”(culture-inclusive theories),克服现代心理学之父 Wilhelm Wundt(1832-1920)未能以科学方法研究文化的难题,并整合 Vygotsky(1896-1934)所主张的“意图心理学”(intentional psychology)和“科学心理学”(causal psychology)。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必须使用科学哲学中各种不同的典范,逐一解决本土心理学在理论建构上所遭遇到的难题。
在这个工作坊中,我将说明:近代心理学经历过三波的发展:第一波的行为主义是以“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作为基础,将文化议题完全排除不顾;第二波的认知心理学是以“后实证主义”为基础,建构了许多以”个人主义”作为预设的理论模型。心理学发展的第三波,则是以”多重哲学典范”,建构”含摄文化的理论”,以帮助本土社会中的人们,解决他们在其生活世界中所遭遇到的各项问题。
任何一个学术运动,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哲学基础,便是找到了自己的“道”,这个学术运动便已迈向成熟阶段,而逐渐脱离其“运动”的性格,除非有人能找出更强而有力的哲学来取代它。
华人心理学本土化运动迈向成熟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总结其成功经验,继续推展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其最终目标则是以儒家文化作为基底,吸纳西方近代文明的菁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摆脱西方学术的宰制,建立“儒家人文主义”的自主学术传统。
儒家文化传统在经过“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的破坏之后,华人社会科学家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愿意投身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致力于从事“文化复健”(Cultural Rehabilitation)的工作,中华文化才可能真正走向“文化复兴”(cultural Renaissance)之路。
案例研究工作坊3
题目:游弋于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之间
报告人:欧阳桃花
摘要Abstract:
欧阳教授将以她本人十几年的案例研究和案例开发生涯为例,和大家分享如何充分利用手边资源及相关配套政策力争工作中的一石多鸟,即包括教学、科研、指导论文和社会工作为一体的“壹企多案”和“壹案多用”。
报告人简介Biography:
欧阳桃花,日本神户大学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案例中心主任。曾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留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项目。欧阳教授在本土案例开发领域建树颇丰,在中国工业经济、管理世界等学术期刊发表过多篇案例研究论文。
案例研究工作坊4
题目:佩玉者顺行——案例开发与研究:启发他人、成就自我
报告人:史有春
摘要Abstract:
只重视纯学术研究以及认为在教学中只要使用他人开发的案例就足以应付各类学生的教师,除了迫于科研压力外,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这些教师存在一种假设或感觉,认为掌握一些理论就能解释和预测一切。其实,这种假设或感觉只是在自己掌控的课堂教学中才可能成立或存在,如果跨出校门来到现实生活,人们常常会发现仅凭若干理论是很难冲破重重迷雾来理清各种复杂关系、探究出事物本质的,挫折感会油然而生,进而会对理论、对自己教师生涯的价值产生根本性怀疑。探寻真理是人类的一种高层次需求,但探寻真理绝不限于对若干因素之间关系进行验证,还在于发现和解剖一系列典型个案,理清个案中各种具体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进而说明、验证或修正有关理论,甚至形成新理论。由此也说明,应该把案例开发上升到探寻真理的高度,进而还要善于把你探寻真理的过程、观点、结论、疑问和他人分享。实践表明,开发优秀案例绝非只是为了启发他人,更在于成就自己。可以断言,如果你能开发10篇优秀案例、熟读100篇案例、浏览过上千篇案例,那么无论是在高校还是在企业,你都不会感到胆怯。案例是宝,案例如玉,佩玉者顺行。为此,要爱玉、会识玉、善制玉、能解玉、常佩玉。
报告人简介Biography:
史有春,南京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商学院案例研究与教学中心主任,《南大案例研究与教育通讯》主编。曾在《南开管理评论》、《经济管理》、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11部。案例研究、案例开发和案例教学等方面经验颇丰,曾3次获得全国百优案例奖。
(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