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届回顾
“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3)”
暨“第七届中国人民大学管理论坛”顺利闭幕
2013年11月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和《管理世界》杂志联合主办的“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3)”暨“第七届中国人民大学管理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动态环境下的中国企业管理”为主题,涵盖主题报告、工作坊、分论坛和圆桌讨论等多种形式。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等海内外105余所院校的3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一年度盛会。
本届论坛在11月8日(正式会议前)首次开设小型工作坊,邀请专家对部分投稿文章进行深入点评,为参会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此外,为感谢历年来来自海内外的审稿人对案例论坛审稿工作的支持,本届论坛在评奖环节新增“最佳审稿人”的评选,鼓励更多的审稿人对文章做出认真、中肯的评审。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李一军教授、《管理世界》副总编尚增健教授、《管理科学学报》执行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张维教授、《管理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杨妍女士。
此外,本次论坛邀请了多位海外著名学者进行主题报告和工作坊,包括案例研究的资深学者美国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的Allen S. Lee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的Sam Garg教授,他们带来了精彩的演讲和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深度剖析。冯氏集团华南首席代表兼总经理、利丰研究中心副总裁林至颖先生出席论坛并做报告,带来了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范例,不仅开拓了学者们进行案例研究的思路,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学者关注基于企业实践的案例研究。
会场盛况
论坛开幕式
11月9日上午8:30,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黄江明副教授宣布论坛开幕。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商学院院长、论坛组织委员会主任伊志宏教授致开幕辞。伊志宏教授代表主办方向莅临论坛的嘉宾及海内外专家学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她指出,今年论坛的举行恰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希望此次大会出台的改革政策能使政治制度环境对企业越来越友好,基于中国文化制度环境的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能为世界、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伊志宏教授同时提到,此次论坛收到了来自103所海内外院校的136篇稿件,多达117位专家参与评审工作。“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管理世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各兄弟院校的参与。“我们希望各位学者在论坛这个平台上,依托于案例和质性研究的载体,收获对商业管理现实的质感理解和深刻的理论构建,引领商业管理研究的潮流。”
伊志宏副校长致开幕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李一军教授在嘉宾致辞中,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向论坛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的祝贺。李一军教授回顾了亲历的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高度赞扬“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已经成为企业管理案例研究的高层次学术交流的平台。他提出,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多样性因素的影响都将对管理研究提出了更多命题和更大挑战,也必将推动管理科学研究向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深入的方向迅速发展。
李一军教授再次指出,案例研究,特别是基于中国本土特色企业管理实践的总结及在此基础上的理论探索,是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李一军教授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表达了对以中国管理实践经验为基础、由我国学者提出的原创性管理科学理论的深切期待。
李一军副主任致辞
主题报告
在论坛主题报告环节,来自美国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的Allen S. Lee教授首先为大家带来题为“北美商科研究中错把统计当严谨的现象:中国应该追随还是引领新方向?(Mistaking Statistics for Rigor in American Business School Research: Should China Follow, or Lead in a New Direction?)”的主题报告。当Lee教授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的时候,就以定性研究为科学基础开始了研究生涯,并在过去25年时间里,一直都是定性研究的支持者,更是一直倡导用严格的规范来做定性研究。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北美商科的研究长期以来以定量研究为尊,尤其是统计研究,认为只有统计才意味着严谨。Lee教授认为这种观点过于偏颇,他以物理学和商科的研究为例,说明统计研究的严谨性只是指统计分析方法本身严谨,而理论或者运用理论的解释却未必是严谨的。Lee教授又以数理逻辑推理说明大的样本规模并不意味着普适性。针对单案例研究不具备普适性的批判论调,Lee教授解释了单案例研究普适化的途径。最后,Lee教授指出,北美商科研究采用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提出的“自然科学”方法,其本质目的是描述和解释已经存在的世界,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而商科研究更应该使用与之对应的“人工科学”方法来探寻和创造新的事物,Lee教授以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和设计研究(design research)为例说明了“人工方法”的特别之处。Lee教授倡议年轻并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商科研究莫要盲目追随北美,更应该选择“人工科学”的定性和案例研究方式,这样做不仅更有前途,而且对中国和世界的商科更有益处。
经历百年发展,并在1995-2008年间8次入选哈佛商学院案例的冯氏集团由其华南首席代表兼总经理林至颖先生在会上作了“百年冯氏:从华南传统商号到现代跨国消费品商贸集团”的主题报告,介绍和分享冯氏集团在供应链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的经验。林至颖先生首先介绍了冯氏集团的历史沿革、公司架构、业务发展及产品现状,接着介绍了冯氏集团在供应链管理中的治理模式及战略核心规划,最后结合公司案例介绍了供应链管理中的经验。林至颖先生指出,作为一家年营业额超过210亿美元的百年企业,冯氏集团的核心能力就在于供应链管理,无论是贸易、分销业务还是零售业务,企业都注重提供全面和全流程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在供应链管理中,公司坚持以消费者和市场需求为动力,专注于核心业务、非核心业务外包,致力于改善伙伴企业关系,优化信息系统;与此同时,注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供应链整合和无疆界生产,实现产品增值在研发、生产、销售中的合理分配。公司通过高效的、全局与区域并举的供应链管理,实现了快速稳定地运营。
接下来,毛基业教授为大家带来了第三场主题报告——“案例研究的道与术的反思—归纳逻辑与理论基础”。毛基业教授指出,从案例论坛的投稿情况来看,本土案例研究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主要进步还是“术”(即案例研究规范)的改进,而“道”(即理论构建水平)还有待提高。他强调,“道”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标题和摘要过于笼统、引言和结论轻描淡写;研究问题不明确、与案例不匹配,或者提了问题也没有答复;案例选择(理论抽样) 与研究问题的不相匹配;数据薄弱、原始数据呈现不足;最后给出研究结论也是缺乏理论指引的简单归纳。毛基业教授进一步指出,做出理论贡献可以用两种途径,一是演绎逻辑,如定量研究,二是归纳逻辑,案例研究正是这种途径。最后,毛基业教授总结了案例之道,即三个对话:与文献对话,即回顾已知与未知,找出缺口(或制造矛盾),然后通过案例研究来填补缺口、做出贡献;与实践对话,即从实践中找到有趣的现象(现有理论无法解释),而研究结论也能指导实践;与理论对话, 即通过在一定理论(原理论或/和与现象有一定拟合度的新基础理论)引导之下的系统性归纳,得到新理论。
左起 Allen S.Lee、林至颖、毛基业
工作坊
11月9日下午,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Sam Garg教授作了“通过多案例研究构建理论”(Building Theory From Multiple Case Studies )的报告。报告伊始,Garg教授就对什么是“理论构建”进行了定义,即通过研究对某一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性关系。理论构建有三种途径:纯理论推理、通过数学(math)确保内部效度的定量研究法、通过数据(data)确保内部效度的归纳案例研究法。Garg教授指出,多案例研究在理论的普适性、新颖性、准确性和可检验性方面提供了一些原则和测量方法,并且与单案例研究相比较具备一些特殊的优势,例如:能够看到区别于异质性细节的统一模式;能够较高质量抽象、定义和测量构念;结论更具一般性。通过Eisenhardt 教授的“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1989,AMR),Garg教授向我们展示了多案例研究的步骤。最后,Garg教授总结了一篇多案例研究论文的构成,主要包括:引言、理论背景、研究方法(包括理论抽样、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研究结论展示(以所得新理论为框架)、总结。
随后,来自加拿大Western University,Ivey Business School的李姣女士以“颠覆常规:案例教学在中国”为题为与会者带来了第二场工作坊。李姣女士将Case method 与 Lecture两种教学方法进行对比,指出通过案例运用实践、讨论的方式学习管理理论与应用,能够提供给学生真实的管理情景,让学生如同决策者一样分析、处理问题,积累管理经验,提高管理能力。此外,李姣女士详细介绍了案例教学的要点,包括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案例的来源和选取等,对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和课堂讨论也进行了精彩而有趣的讲解。
11月10日上午,Allen S. Lee教授结合视频和PPT生动而又风趣地做了关于“实证案例研究,解释性研究和扎根理论研究等的严谨性”报告。报告以美国医疗现状的案例视频为开篇,介绍如何设计质性研究。首先,Lee教授认为,做质性研究,需要借鉴逻辑学的思维方式,并断定推理(Abductive)逻辑是用于理论构建的。接下来,结合实证案例研究的文献,Lee指出做实证案例研究时,应该采用的是证伪逻辑。而在谈到解释性研究时,教授用自己理解 “三民主义”为例,道出了解释性研究实施原则的是:不断对比和解读研究对象,最终发掘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最后,Lee认为扎根理论的关键在于寻找和发掘编码背后构念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编码本身。报告最后,教授强调了将文化和社会结构融入研究的重要性,并给出了质性研究严谨性来源于演绎逻辑的结论。
上排左起 Sam Garg、李姣 下排 工作坊现场
与管理学期刊编辑对话
作为每届论坛的亮点,“与管理学期刊编辑对话”于9日晚17:30在逸夫会议中心第二报告厅举行。《管理世界》副总编辑尚增健教授、《管理科学学报》执行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张维教授、《管理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杨妍女士、《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前沿》主编毛基业教授四位管理学期刊编辑与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向在座师生介绍了顶级期刊的评审流程及投稿需要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互动。
管理学期刊资深编辑同与会者近距离交流
最佳论文和最佳审稿人评选
11月10日上午10:00,人大商学院党委副书记黄江明副教授向大会通报了本届论坛论文评审流程、最佳论文和最佳审稿人评选结果。本届论坛共收到136篇参会稿件,最终收录论文集75篇。在此基础上,评选出最佳论文9篇(其中教学型2篇,研究型7篇)、最佳审稿人3位。
来自浙江大学的魏江、应瑛、刘洋的论文“研发网络分散化、组织学习顺序与创新绩效:比较案例研究”等九篇论文被评为本届论坛的最佳论文,中国科学院的周江华、浙江万里学院的彭新敏及中国人民大学的张霞被评为本届论坛的最佳审稿人。《管理世界》副总编尚增健教授和毛基业教授为最佳论文作者和最佳审稿人颁发了奖杯。
上起 黄江明、最佳审稿人获奖者与颁奖嘉宾合影、最佳论文获奖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分论坛及圆桌讨论
分论坛报告和圆桌讨论围绕战略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公司财务、创业与创新、社会责任与组织治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等七大主题展开,为与会代表提供了更深入交流的平台。每个分论坛和圆桌讨论都有不同学者针对相应的论文作报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并和与会者在问答环节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
分论坛及圆桌讨论现场
11月10日下午,本届论坛圆满完成各项既定日程目标,顺利闭幕。与会代表收获颇丰,与国内外拥有丰富案例研究、质性研究及案例教学方面经验的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在这些方面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并了解了顶级学术期刊对案例论文发表的标准与要求。参会代表还向论坛主办方提供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