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届回顾
“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理论构建研究论坛(2012)”
暨“第六届中国人民大学管理论坛”顺利闭幕
2012年11月1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和《管理世界》杂志联合主办的“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2)”暨“第六届中国人民大学管理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中国企业管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涵盖主题报告、专题报告、分论坛和圆桌讨论等多种形式。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山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海内外112余所院校的4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一年度盛会。
会场盛况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管理世界》杂志副主编蒋东生先生、编辑部主任尚增健先生,《南开管理评论》常务副主编程新生先生,《管理学报》执行主编蔡玉麟先生,《管理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李敏强先生。此外,有丰富案例研究经验的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Jeffrey A.Martin教授、台湾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吉仁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潘善琳教授、哥本哈根商学院(丹麦)Peter Ping Li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ichael Young教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沈艺峰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包季鸣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付莘高级案例研究员也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做报告。
部分与会嘉宾合影
论坛开幕式
11月10日上午八点半,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毛基业教授宣布论坛开幕。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商学院院长、论坛指导委员会主任伊志宏教授致开幕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学部处长冯芷艳教授致嘉宾开幕辞。伊志宏教授代表主办方向莅临论坛的嘉宾及海内外专家学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她指出,经过六年与《管理世界》杂志的合作、探索与发展,“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在管理学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受到了领域内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与鼎力支持,现已成为国内企业管理案例研究和教学最重要的学术平台。
伊志宏教授致开幕辞
毛基业教授主持论坛
主题报告
本次论坛邀请了多位海外著名学者进行主题报告和工作坊,大师们带来了精彩的演讲和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深度剖析。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的国际化气息日益凸显,参会者有着越来越多的机会与世界级学术大师交流。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徐淑英教授、来自南京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的陈昭全教授、来自Boston College 的Michael G. Pratt教授和来自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的Chris Smith教授应邀为大会作了主题报告。
ICAMR协会创刊主席、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徐淑英教授阔别三年后再次回到案例论坛,以“论有同情心的学术:我们为什么要关爱”为题,与大家分享了近期她的一些思索和心得。徐教授以描述我们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些苦难开场,继而分析日渐增多的同情心的事例,包括企业同情心,以及针对关爱的正面效果和收益的一些令人兴奋的研究。然后,徐教授将她的话题转向了我们——管理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她提出一个令我们深思的问题“同情心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关爱?”最后徐教授强调关爱研究需要勇气,并连问了与会人员四个“我们是否有勇气……”问题,激励大家做“让社会和世界更好”的研究。在悠扬而动人的《we are called》歌声中,徐教授结束了极富感染力的报告。
主题报告——徐淑英教授
第二场主题报告由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的华人学者、IACMR现任主席陈昭全教授为与会嘉宾介绍了质性研究的一种数据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陈教授在简要介绍质性研究的优缺点以及与定量研究的差异之后,重点介绍了何为内容分析、内容分析的优缺点以及两类基本的内容分析方法。陈教授指出内容分析是一种质性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可以用来从事过程研究,也能有效的协助理论构建,是一种较为低廉的分析方法,但也面临局限于数据本身的缺陷和难以有效检验构念之间因果关系的局限性。结合三篇高质量内容分析研究,陈教授简要介绍了三种内容分析方法:浅层内容分析(manifest content analysis)、深层内容分析(latent content analysis)以及两者结合方式,其中浅层内容分析的量化程度最大,而深层内容分析的量化程度最小。陈教授最后指出构建新理论需要数据、理论和意义三者之间的不断对话。
主题报告——陈昭全教授
当前案例研究的顶尖学者之一,美国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的Michael G. Pratt教授为大家带来同样精彩的第三场主题报告——“The Sparrow May Be Small…’: Deep Learning from Longitudinal Case Studies within Single Contexts”。Pratt教授首先区分了情境和案例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情境指是你在哪里进行研究(where you are doing the study),而案例是你正在研究的不同的分析单元(what you are studying),并指出两者经常混用,由此引出单一情境下纵贯性案例研究。
主题报告——Michael G. Pratt教授
(Longitudinal Single-Context Studies,LSCS)。LSCS指长时间聚焦单一情境的案例研究,Pratt教授提到这里的情境可以是企业、小组、某一职业(医生、消防员)或其他。随后,Pratt教授结合其三篇高质量的案例研究,总结了LSCS的优势,如能够进行深入且细致的研究,长时间跟踪有助于获得高质量的数据,还有可能开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等。
第四场主题报告来自英国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的Chris Smith教授,题目为“Critical Realism as a Basis for Case Study Research”。Smith教授简要介绍了批判实在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在研究中的应用,并指出批判实在论是一种哲学方法、一种认识论,而不是一种研究方法,但将其某些观点应用到学术研究中的尝试越来越多,尤其是案例研究。此外,Smith教授还谈到批判实在论在管理和组织案例研究中的不利之处,如批判实在论的定义或者概念还在讨论中、有些哲学语言比较生涩难懂等。
工作坊
在大会第二天的工作坊环节,Pratt教授就“Designing and Publishing Qualitative Case Studies”为题,首先从研究起步、基本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阶段为与会者详细介绍了案例研究的各阶段。他指出,研究开始阶段需要明确研究问题的类型、理论在研究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分析单元;在研究设计阶段则要衡量时间、资源、数据获取可能性、案例选择等问题;而在数据收集,研究者要事先准备访谈问题,收集多种形式的数据,如访谈、视频、公司文档、直接观察等;在最难的数据分析阶段,Pratt教授强调了数据和理论之间反复迭代过程。随后,Pratt教授为与会者介绍了多种有助于提升文章的写作手法,例如展现数据而不是简单的陈述数据、多用图表呈现观点或者想法、尝试讲一个好的故事,或者仿照多次发表高质量定性研究的学者的写作风格等。最后Pratt教授强调大多数文章的初稿存在理论和数据不匹配的问题,研究者们应该通过请他人从头到尾阅读、检查研究方法、展示证据充足的数据等方法润色文章,提高文章发表的概率。
第二场工作坊,陈昭全教授结合三篇高质量文献,介绍了内容分析的具体过程、原则以及策略。在进行内容分析前,陈教授建议首先要收集足够的数据,还要考虑文章是要进行理论构建还是理论检验,因为理论检验的量化程度要高于理论构建。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陈教授认为有6个迭代的序贯分析步骤:确定文本单元、确定基本的内容单元、将内容单元进行分类、分别对各个类别进行频率统计、检验类别的模式意义、将模式与研究和理论挂钩。此外,陈教授强调内容分析要清晰定义编码单元、类别要充分涵盖所有内容且类别之间互斥、独立编码和评分者间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最后,陈教授分享了内容分析的多条策略,包括计数统计、聚类、拆分、寻找模式、记录变量之间的关系、构造概念/理论一致性、三角验证等。
随后,Chris Smith教授以“Critical Realism and Multiple Case Studies”为题目为与会者带来了第三场工作坊。Smith教授在其主题报告的基础上,结合日本跨国公司在英国的人力资源和工作组织方面的案例研究为例,探讨了批判实在论对案例研究的影响。Smith教授指出批判实在论在多案例研究方面,特别是在相同背景下的相关案例中寻找机制背后的关系时,能够引导研究者重新划定情境和案例的边界。此外,Smith结合其收集数据的过程,强调了批判实在论对数据的收集和解读也有一定启示,尤其是在抽离和分析参与者的描述时。最后,Smith教授提醒大家应该保持以批判的视角看待行动者的描述,因为这种描述既有特定的优势,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工作坊 Chirs Smith 先生
最后一场工作坊由案例研究的权威专家Katherine M. Eishenhardt教授的学生、现于香港科技大学任教的Sam Garg教授介绍从多案例构建理论的步骤和多案例研究的论文结构。Garg 教授在Eishenhardt(1989)“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篇多案例研究,分别介绍了从多案例构建理论研究的9个步骤:(0)先进行文献回顾,找到关键的研究点;(1)明确研究问题开始研究,可以有构念,但不要有先验假设;(2)选择案例,最好在4-10个之间;(3)准备访谈提纲,做好数据收集准备;(4)进入现场,访谈结束后立即写下感想;(5)单案例研究,尝试着根据各案例独立回答研究问题,而不考虑其他案例的情况;(6)多案例分析,尝试多种比较方式,比如说随机配对比较异同点,或者根据特定构念进行比较,并调整构念、构念的测量以及构念之间的关系;(7)将涌现出来的关系与现有文献进行比较,比较远文献的相似处和近文献的相异处;(8)结束,反复迭代直到只有小的理论贡献。最后,Garg教授以一篇文章为例,介绍了多案例研究的结构,包括引言、理论背景、方法、通过分析得到的理论框架和结论。
工作坊 Sam Garg 先生
与管理学期刊编辑对话
作为本届论坛的一个亮点,“与管理学期刊编辑对话”于10日晚17:00在逸夫会议中心第二报告厅举行。《管理世界》杂志副主编蒋东生、《南开管理评论》副主编程新生、《管理学报》执行主编蔡玉麟先生、《管理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李敏强先生四位资深管理学期刊编辑与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向在座师生讲授了向顶级期刊投稿需要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让与会代表受益匪浅。
管理学期刊资深编辑同与会者近距离交流
最佳论文评选
11日上午十点,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论坛程序委员会委员黄江明向大会通报了本届论坛论文评审和最佳论文评选结果。本次论坛共收到154篇参会稿件,最终收录论文集83篇。在此基础上,最终评选出最佳论文10篇。
黄江明副书记通报最佳论文评选结果
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崔淼、欧阳桃花、徐志的论文“基于资源演化的跨国公司在华合资企业控制权的动态配置-科隆公司的案例研究”等十篇论文被评为本届论坛的最佳论文。陈昭全先生及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毛基业教授为获奖作者颁发了奖杯。
最佳论文获奖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分论坛及圆桌讨论
分论坛报告和圆桌讨论围绕战略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创业与创新管理、财务会计等十余个主题展开,为与会代表提供了更深入交流的平台。每个分论坛和圆桌讨论都有不同学者针对相应的论文作报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并和与会者在问答环节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不少与会者为报告人提出的真知灼见让报告人受益匪浅,你问我答中又有新的收获。
部分分论坛及圆桌讨论现场
11月11日下午,本届论坛圆满完成各项既定日程目标,顺利闭幕。与会代表收获颇丰,与国内外具有丰富案例研究、质性研究及案例教学方面经验的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在这些方面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并了解了顶级学术期刊对案例论文发表的标准与要求。参会代表还向论坛主办方提供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与祝福。